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,生态文明建设“江西样板”在赣鄱大地紧锣密鼓打造。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,江西正以绿色崛起引领发展升级,树立绿色民生观,增进人民生态福祉。
“水陆空”立体保护 绿色发展强基石
去年底江西全境被国家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,江西绿色崛起迎来历史机遇。今年江西启动生态文明建设“十大工程”60个项目包,将在生态建设、旅游强省、绿色产业体系等方面展开探索。
在启动生态、水资源、耕地“三条红线”划定工作的基础上,“净水、净土、净空”的立体化生态建设工程在江西如火如荼开展。
——“净水”工程,加快“五河一湖”环保整治、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,启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完善工程,在部分重点河段推行“河长制”;
——“净土”工程,加快赣江源头和乐安河流域等7个重点防控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,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;
——“净空”工程,建成投入运行99个大气先期治理项目,力争在所有设区市开展PM2.5实时监测,年内建成省碳排放交易平台……一系列生态工程在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。
在发展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,生态文明离不开绿色产业体系。江西正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综合性产业,构筑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产业、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和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。
目前江西新型光电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;旅游、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呈爆发式增长。今年上半年,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.3%;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.1%,同比去年提高1.5个百分点,其中旅游总人数18652.4万人次,增长24%。
破坏生态终身追责 建立制度保护环境
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,闯出一条生态文明新路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制度成果,用制度保护环境。这将是生态文明建设“江西样板”最大价值所在。
江西正从制度建设切入,形成科学管用的生态文明体系。今年开始,江西将从生态补偿机制、主体功能区制度、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4个重点领域着手,启动先行先试。
考核就是指挥棒。江西提出,把干部考核的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,把干部选拔的焦点向绿色政绩聚光。2013年开始,江西对100个县市区实行差别化分类考核,调动各地抓生态的积极性。江西资溪县对领导干部实行“生态审计”,近3年有30名干部因生态保护成绩出色得到提拔重用,18名干部因审计不达标而受到免职、降级等处罚。
“决不能让保护生态有功的地方吃亏,也绝不能让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地方讨巧。”为此,江西加紧推进生态补偿机制,将出台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,建立跨设区市水环境保护奖励机制;推行市场化的资源交易机制,开展排污权、水权、矿业权等交易试点。
同时,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,将落实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”和“一岗双责”,研究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、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。江西提出,“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、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,都要进行终身追责。”
增进生态福祉 打造诗意家园
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,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。为此,江西树立绿色民生观,大力建设绿色城镇、美丽乡村,倡导绿色、低碳生活,建设诗意家园。
增进生态福祉要让群众有实在的获得感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江西已有52879个自然村、600个左右的集镇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试点。不少乡村青山环抱、绿水围绕、环境优美,一派世外桃源景象。
持续的生态建设让江西婺源县获得“中国最美乡村”美誉。因生态而兴的乡村旅游业,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。婺源县有8万多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,约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一。
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,要看“面子”,也要“里子”。在推进绿色城镇化过程中,江西要求“留住得山、看得见水”的绿色规划建设,更注重提高城镇供排水、防涝、供气、雨污管网、生态化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,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。
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每年产生枯枝、落叶等园林植物垃圾超过3500吨,大多作为垃圾外运填埋。红谷滩新区沙井园林生态平衡调剂站设立后,园林部门将这些垃圾粉碎发酵堆肥,自制有机肥。沙井街道环卫所所长胡国华说,今年上半年这个站产生有机肥约90吨,全用于园林树木施肥,改善了土壤肥力,降低了养护成本。 |